买牛卖牛,乐淘牛!
母牛围产期通常指产前 21 天至产后 21 天的关键阶段,这一时期是母牛生理机能变化最剧烈的阶段,既关系到母牛自身的健康与繁殖性能,也直接影响犊牛的存活与生长发育。科学的围产期饲养管理,能有效降低难产、产后瘫痪、子宫炎等疾病发生率,提高泌乳性能和犊牛成活率,对提升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。
一、围产期母牛的生理特点
围产期母牛经历妊娠后期、分娩及产后恢复三个阶段,生理代谢呈现显著变化:
产前阶段:胎儿快速生长,对营养需求激增,母牛子宫容积扩大压迫消化道,采食量下降但能量消耗增加,易出现能量负平衡;同时,血钙调节能力减弱,易诱发产后瘫痪。
分娩阶段:机体应激反应强烈,激素水平剧烈波动,子宫颈、产道扩张,体力消耗大,免疫力暂时下降。
展开剩余82%产后阶段:泌乳系统启动,泌乳量逐渐上升,对能量、蛋白质、矿物质的需求达到高峰,若营养供给不足,易导致体重骤降、发情延迟甚至繁殖障碍。
二、产前饲养管理技术
(一)营养调控:平衡供给,预防代谢病
1、能量与蛋白质:产前 21 天逐步增加精料比例(占日粮干物质的 30%-40%),但需避免过度饲喂(日增重控制在 0.3-0.5kg),以防胎儿过大引发难产。蛋白质水平维持在 12%-14%,选用过瘤胃蛋白(如豆粕、鱼粉),满足胎儿组织发育需求。
3、粗纤维:保证优质粗饲料(如羊草、苜蓿)占比不低于 50%,维持瘤胃正常蠕动,减少瘤胃积食、臌气等问题。可适当添加酒糟、甜菜粕等,提高日粮适口性。
(二)环境管理:舒适安静,减少应激
1、圈舍准备:单独设置产房,面积 8-10㎡,地面铺垫洁净干草或锯末,保持干燥松软(湿度≤70%)。产前对产房彻底消毒(可用 2% 氢氧化钠溶液喷洒),杀灭病原微生物。
2、环境控制:冬季注意保暖,舍温不低于 5℃;夏季加强通风,避免高温(>25℃)应激。保持圈舍安静,减少频繁转群、噪音等干扰,防止母牛惊恐引发早产。
(三)健康监测:密切观察,预判分娩
1、产前征兆观察:每日观察母牛乳房(产前 1-2 周乳房膨大、乳头直立)、外阴(产前 3-5 天外阴肿胀、流出粘液)及行为(起卧不安、频频排尿、回头顾腹),预判分娩时间,提前做好助产准备。
2、健康检查:每周测量体温(正常 38.5-39.5℃)、呼吸(15-30 次 / 分钟),观察粪便状态,若出现体温升高、食欲废绝、腹泻等症状,及时排查疾病(如产前截瘫、子宫炎)。
三、分娩期护理技术
(一)助产准备
提前备好助产工具(产科绳、消毒液、止血钳、碘酒等),助产人员需消毒手臂(用 0.1% 高锰酸钾溶液清洗)。若母牛出现难产征兆(如分娩超过 2 小时未产出胎儿、胎儿姿势异常),需及时助产,避免强行牵拉,必要时请兽医协助。
(二)分娩护理
1、自然分娩管理:母牛分娩时保持环境安静,任其自由分娩。胎儿产出后,立即清理犊牛口鼻粘液,断脐(距脐孔 5-10cm 处结扎,用碘酒消毒),让母牛舔舐犊牛身体,促进犊牛血液循环及胎衣排出。
2、胎衣处理:正常情况下,胎衣应在产后 4-6 小时内排出。若超过 12 小时未排出,视为胎衣不下,可肌肉注射催产素(50-100IU),或灌服益母草汤(500-1000ml),必要时进行手术剥离(需严格消毒)。
四、产后饲养管理技术
(一)营养供给:快速恢复,促进泌乳
1、产后 1-3 天:产后 1 小时给母牛饮用温麸皮盐水(麸皮 1kg + 食盐 50g + 温水 2-3L),补充水分和电解质;日粮以优质粗饲料为主,精料减半(1-2kg),避免胃肠负担过重。
2、产后 4-21 天:逐步增加精料(每日增加 0.5-1kg,至 6-8kg),蛋白质水平提高至 16%-18%,添加小苏打(占精料 1%-2%)调节瘤胃酸碱平衡。保证充足清洁饮水(每日 30-50L),可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,缓解应激。
(二)健康管理:预防疾病,促进恢复
1、产后检查:产后 24 小时内测量体温,观察恶露排出情况(正常为暗红色,7-10 天转为淡红色,2-3 周排净)。若恶露有恶臭、母牛体温升高,可能为子宫炎,需及时注射抗生素(如青霉素、链霉素)。
2、乳房护理:每日检查乳房,若出现红肿、硬结、乳汁异常(带血、化脓),可能为乳房炎,需立即隔离治疗,挤出病乳,局部热敷并注射抗菌药物。
(三)繁殖管理:早期干预,缩短空怀期
产后 15-20 天开始观察母牛发情迹象(爬跨、外阴红肿、粘液排出),记录发情周期。若产后 60 天未发情,需排查原因(如营养不足、子宫疾病),必要时进行激素调控(如注射促性腺激素),为下次配种做好准备。
母牛围产期饲养管理需围绕 “营养平衡、环境舒适、健康监测、精细护理” 四大核心证券配资风险,通过科学调控产前营养、优化分娩环境、强化产后恢复,降低疾病风险,提升母牛繁殖性能与泌乳量,为犊牛健康生长奠定基础。只有重视围产期管理细节,才能实现养牛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。
发布于:辽宁省牛达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